進入內容區塊

新北市政府

出國報告

  • facebook
  • line
  • 友善列印(開啟新視窗)
  • 發布日期:2025-10-08
  • 發布單位:新北市政府教育局
113學年度國際教育補助計畫—中和 文化大使前進德國倡議永續出國報告
基本資料
系統識別號 C114AB101
報告名稱 113學年度國際教育補助計畫—中和 文化大使前進德國倡議永續出國報告
電子全文檔 C114AB101001.pdf
報告日期 民國114年09月26日

計畫主辦機關資訊
計畫主辦機關 新北市立中和高級中學
出國人員名單
姓名 服務機關 職稱
劉淑芬 新北市立中和高級中學 校長
黃采誼 新北市立中和高級中學 圖書館主任
出國期間 民國114年07月14日 至 民國114年07月28日

其他資料
前往地區 德國
出國類別 其他(國際參訪交流) (其他類別之出國報告係依各機關自訂管理方式處理)

報告內容摘要
一、 目的
(一) 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
此次教育旅行的設計,首要在於為學生創造多元化的學習契機。透過與德國學伴的實際相處與生活體驗,學生能真切觀察當地社會的風俗情。同時由參訪藝術、文學與工業場域,讓學生欣賞德國豐富的文化積累,與理解其在科技創新與工業設計上的表現。
(二) 延展教學場域與公民外交之國際視野
教育旅行實踐公民外交的舞台。學生在異地的文化交流中,必須不斷透過語言與行動表達自我,磨練語言能力,提升跨文化溝通的自信。透過與世界各地朋友的互動,理解並尊重不同文化,以行動落實「和世界的朋友」的理念。
(三) 深化姊妹校情誼,奠定長期合作基礎
此次交流也是與德國姊妹校持續合作的重要契機。透過參訪活動與課程互動,加深彼此的友誼,實際確認未來進一步交流的可行性。本次活動的成果,將成為後續交流學習安排的基礎,探索更深度的合作方式,穩固夥伴關係,讓交流逐漸發展為長期性的教育合作模式。
二、 建議
(一)德國開發太陽能,引導我們思考推動校園永續實踐:
  台灣在校園環境教育的推動上,長期偏重於課堂講授與知識傳遞,但往往缺乏實際參與與生活化的體驗。借鑑德國將太陽能與公共設施結合的做法,台灣校園可逐步導入綠能與永續設計,例如設置太陽能遮雨棚、雨水回收灌溉系統、校園綠化角落,甚至設計由學生負責維護的小型永續方案。如此一來,學生不僅能理解環境教育的理念,更能在日常實踐中培養對自然的敏感度與責任感,將環境保護從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行的行動。
(二)朝適性的教育規劃思考與努力:
台灣的教育體制長期受制於升學導向,評量方式仍以統一化考試為主,忽視了學生的個別差異與多元潛能。德國姊妹校的制度提供了重要啟發:學生能依個人興趣選擇科目加強或進行專題研究,將精力集中於最能展現自我的領域。台灣教育若能引入更多彈性課程與多元評量方式,例如「專題製作」、「自主研究計畫」或「學習歷程檔案」的深化應用,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,也能幫助其發現自我定位與未來方向。這樣的做法,將有助於培養具備創造力、批判思考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生,而非僅僅是考試的應對者。
(三)營造家庭參與與共學氛圍:
  德國學生中午返家共餐的文化雖不易直接套用於台灣,但其核心價值——強調家庭在教育中的角色——值得學習。台灣學校可以透過舉辦親子共學活動、家庭日、或鼓勵家長參與專題計畫,來強化學校與家庭的連結。這樣的安排能讓教育不再只是學校的單一責任,而是家庭與學校共同合作的歷程。家庭的參與有限。借鑑德國經驗,拉近學校與家庭的距離。教育應是一個多元合作的網絡,當家庭能在孩子學習的歷程中提供支持與互動時,不僅能提升孩子的自信,也能營造更具溫度與人性化的教育氛圍。
(四)環保習慣與文化敬意:
  家庭在公共活動中自備餐具,以及在參訪文化資產如新天鵝堡時嚴格遵守「禁止拍照」與「專人導覽」的規範,都體現了從小養成的環保意識與對文化的尊重。台灣教育可在校園層面推動更多實踐行動,例如規劃「自備餐具日」、「零垃圾園遊會」等活動,讓學生在生活細節中養成環保習慣。同時,在文化教育方面,學校可在古蹟參訪或社區文化探索課程中導入深度導覽,鼓勵學生以文字書寫或手繪方式紀錄,而非單純拍照留念。這樣的做法能引導學生更加專注,進而培養其對文化資產的敬意與學習的深度。
gotop